“正月十六走太平”作为全椒每年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作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椒人一年一度的盛事,对于全椒人来说,不走完太平,这春节就没过完。今天,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系列活动盛大开启!数十万人同走太平桥,盛世共襄,祈愿新年幸福安康。
本次活动由县委副书记、县长郑冬冬致辞。上午10时08分许,“正月十六走太平”快乐健身行启动仪式正式开始。县委四大班子以及嘉宾共同为活动鸣枪!随着活动启动,人们从县第六中学集中出发,浩浩荡荡,秩序井然。大家边走边看,许下心愿,祝福新年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当地此次活动路线为:县第六中学校园→南岳东路→儒林路→新华路→积玉桥→袁家湾老街→洪栏桥→太平老街→太平坊→太平桥→太平阁。群众自发组织的舞龙、舞狮等各式各样的表演异彩纷呈,给人民群众送去了丰富的节日文化大餐。对全椒人来说,“正月十六走太平”远远不只是一场活动那么简单,更是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在太平桥上走一走,系上一根象征着平安健康的太平带,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
全椒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系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境内西北为低山丘陵区,东部和南部为平原圩区,全县地形由北向南逐渐低倾。东邻江苏江浦县;南接和县、含山县;西连巢湖、肥东县;北与滁州琅琊、南谯两区接址。全椒景色优美,襄水环清、笔峰毓秀、南岳晴霄,便是全椒八景其中的三个,均位于全椒城内。
全椒县城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是个山水古城,南屏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县城中间,县城被襄河环绕,县志上记载,有“三步两桥”之说,太平桥是其中一座,历史悠久。全椒是著名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故乡,太平桥之西建有吴敬梓纪念馆和其故居隔河相对。
全椒历史悠久,早在上古五帝时期就建立古全椒国。西汉高祖四年正式设立全椒县。许多著名历史事件在此都留下了痕迹,如春秋时伍子胥伐楚之战,项羽垓下突围曾路过全椒,现有霸王桥、饮马池、楚迷沟之地名。全椒人才辈出,如:宋一门两参政知事张洎、张璪;明兵部尚书乐韶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哲学家戚贤;清代吴敬梓等。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
全椒走太平缘何历承一千五百年?走太平,是全椒独有的传统民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对正月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因桥谐音“瞧”,走桥即“瞧病”,是为了消灾袪病。此风俗一向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所共有,为何全椒独存此风俗而其他皆荡无?全椒走太平传承不绝,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东汉刘平、隋代贺若弼、明朝陈瑛。
此外,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有个传统的行走路线,即三桥两街。从积玉桥(汉代建)进入袁家湾老街,过红栏桥(宋代建),走到太平大街,最后到达太平桥。这一独特的习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从而使其历承一千五百年而不衰。
襄河,是全椒的母亲河,发源于县城西北石臼山之阴,由石梁潭经襄河镇注入滁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老的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全椒儿女,也走出了憨山、戚贤、吴敬梓、薛时雨、金兆燕等诸多名贤。以国光楼、积玉桥、宝林桥、涌金桥、拖板桥、吴敬梓故居为代表的襄河古建筑群,是继琅琊山、明中都皇故城、滁城内城河之后皖东地区第四大古建筑群。这组文化遗存犹如活化石,见证了岁月沧桑,延续着椒陵文脉……
国光楼,位于全椒县城襄河北岸,今全椒三中东南侧,东有涌金桥,西有积玉桥,中为泮池,前方为新建的河滨公园,襄河环绕如带,沿河植柳,波光掩映。国光楼是全椒古城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之一。该楼原名尊经阁,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为县令严汝麟所建。民国九年(1920年)《全椒县志》记载:“严汝麟,浙江归安人,进士,隆庆六年任,下车问民利病,次第施行……”“尤留意学校,建尊经阁于学东……公余,校诸生以艺,日有计,月有程,人文彬彬矣,文运大启……”
明清以来,国光楼一直是士人读书讲学和文人墨客吟咏之所。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四年(1665年)多次重修。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第四次重修时,更名“奎光楼”,券门上嵌有“奎光楼”三字石质横额一方,现今尚存。辛亥革命,始名“国光楼”。国光楼分为基座、楼身两部分。基座系砖石结构,座中有东西走向的券门二道,基座高约10米,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40米;楼身为两层木结构,高约16米,门窗镂空雕花,该楼重檐翘角,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楼因处于“面山临河,最为形胜”之地,儒林士人“望者心竦,登者神游”。明代邑人金滢然《尊经阁》诗云:“层层飞阁枕襄流,暇日登临此壮游。夹岸繁花撩客赏,隔林啼鸟破春愁。风移树影连波动,日带岚光向晚收。谁共倚栏看剑气,冥鸿千里思悠悠”。
明代邑人彭梦社、杨于庭,清代文人吴鼒等皆有诗赞叹该楼的规模。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青少年时代常登楼凭栏远眺,并在此与友人相聚,饮酒赋诗,读书论文。他在《儒林外史》中曾一再写到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文人轶事,对此楼的宏伟规模,亦有详尽描述。楼侧原有魁星楼,早毁。1981年,全椒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国光楼,同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国光楼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一度为全椒中学图书馆使用。同年,在国光楼下出土“仙苑”石刻残碑,“仙苑”二字,正楷,每字约50厘米见方,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书。与民国九年(1920年)《全椒县志》:“仙苑二大字,正书,无年月,朱熹书,在国光楼下”的记载完全相符。
积玉桥横跨襄河,原名“市石桥”,民间俗称“大石桥”。桥长41米,宽4.2米,高9.6米,四垛、三孔,桥面皆以石条垒成,砖砌栏杆。大桥中孔上镌刻“积玉桥”三个大字,为邑人江克让所书。积玉桥为全椒古代第一名桥。相传始建于西汉初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全椒县志》载,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大司马桓温讨伐袁瑾,袁氏求救于前秦,前秦遣将军王鉴、张蠔帅步骑三万来助,桓温遣桓伊等人迎击王鉴、张蠔于积玉桥,大破秦兵。《宋史》:“金人大战积玉桥”,亦即指此地。宋嘉祐二年(1057年)建石桥,明代多次复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桥毁。
民国六年(1917年)重修积玉桥,在清理桥墩时,发现散见桥石中的残字石刻,每石一字,达千余字,被填入积玉桥桥基之下。民国九年版《全椒县志·碑刻》载:“积玉桥残字,民国六年发现,桥断于宣统元年,至是年重修,始为邑人江克让所得,共拓八十六字,前后凡四跋,备纪此事颠末。近经金石家李瑞清曾临鉴赏,论为萧梁人手笔,与鹤铭同时。原石仅存二十六字,藏学宫内,馀悉甃入桥址,填没难拓,惜哉。”积玉桥残字的内容是千字文,一石一字,李瑞清在《跋》文里写道:“况文本千文,当时周兴嗣初奉敕为千文,或民间盛行以之记石数耳。”积玉桥残字石刻发现后,当时全椒书法家江克让“见其结构奇古”,“其为古物无疑也”,就叫他的二儿子江兆沅和弟子盛峻居在乱石中搜拓了八十六字,并将拓本印了若干份,委托当时正在上海设馆的本县学人汪文鼎转请著名金石家、书法家李瑞清鉴定,李瑞清认为:“其用笔古厚浑朴,文字之损益,皆六朝法也”。江克让死后,八十六字拓本及江克让、李瑞清跋文,一直由其子江兆沅保存,兆沅之子江家荫生前曾谓其父去世后,此件由继母保存。1985年出版的《全椒县文物志》载:“江氏将所拓八十六字装潢成册,曾由中华书局影印成《全椒县积玉桥残字》一书”。1992年,书画家刘二刚先生在南京发现并收藏了《初拓全椒积玉桥残刻》,有原拓七十七字,每字每片18x18cm,以及江克让的题识和惠同的跋文。2000年4月12日《书法导报》作了具体介绍。数年前,江兆沅的后人鲁开先赠送全椒县文联一套《全椒积玉桥残刻》册页,为上海有正书局出版。
宝林桥,位于全椒县城凤凰街起点,横跨襄河,全长47米,宽5米,高9.4米。桥始建于元至正辛巳(1341年)仲冬,见桥圈刻石记载。明代桥毁,改建为三孔拱形石桥。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桥面和栏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桥面是用条石砌成的拱形,不利于交通,加之桥西拱面非常之低,给过往车辆造成不便,故于八十年代中期将桥面两端修平。今此桥仍是通往草庵的重要津梁。宝林桥旁原有两座寺庙,一名宝林寺,一名观音庵。明开国功臣乐诏风当年过宝林桥题观音庵诗云:“竹我长桥过水西,尼僧结构理菩提。自知禅味多清淡,莫向扬州问阇梨”。桥头原置城门,名为“宝林门”,东吴赤乌二年(239年)修建,后倾圮。明崇祯年间,县令方永昌为防御张献忠义军,建关隘十二处,并首建宝林关。在宝林门旧址处,曾掘获木匾一方,上书“宝林门,立于赤乌二年”字样。民国五年,在重修宝林桥后,邑人又重修了宝林门,由江克让题“宝林门”三字勒石。今宝林门已随老城墙一同拆除。2012年,宝林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敬梓故居,位于襄河镇原河湾老街,系吴敬梓曾祖父吴国对所建。因吴国对是清顺治戊戌年一甲第三名探花郎,因此故宅又称“探花第”。吴敬梓《移家赋》中“宴婴爽垲,先君所置”,指的就是探花第。吴国对考中探花后,卜地城北永安门外、拖板桥西,兴建探花第。当年范围相当广阔,坐北朝南,有正宅十进,大门前即河湾街肆,稍前是襄河,河对面分别为吴国对长兄进士吴国鼎的“薖园”和五弟吴国龙的“远园”。左右俱为市肆,正宅后有花园曰“遗园”,州门涧流经园北,溪水如带,亭台楼榭。“诏分玉局之书”的赐书楼和“文木山房”(吴敬梓书房)也置于园中。园后为走马岗。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幽静典雅。吴敬梓中年家业败落,家产荡尽,故宅出卖,流寓南京。探花第于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仅存门前四座巨大鼓形旗杆基石。1979年,县文物部门普查、征集吴敬梓著作和吴家遗物时,于袁家湾薖园遗址吴氏后裔住宅墙基上发掘出土二十余块吴国对手书石刻。这批石刻由吴氏后裔从探花第后花园“遗园”移至薖园内,曾载入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薖园石刻现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2007年,吴敬梓故居被全椒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县政府拨款2000万元复建吴敬梓故居,占地面积7190平方米,重现吴氏家族盛世生活场景,现已成为该县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和吴学研究基地。2017年6月29日,吴敬梓故居被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号粒民,移家南京后,称秦淮寓客,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吴国对为清顺治戊戌探花,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士,祖父辈进士、举人出仕者甚多。吴敬梓少年聪颖,诗词歌赋、八股文章无不精通。13岁丧母,14岁随父宦游赣榆,常往来江淮之间。29岁乡试不第,终身是个秀才。因其生活豪纵,不习治家,遇贫即施,不数年家业败落,加之族人倾轧,33岁出卖祖业,移家南京,为文坛盟主,过着“失计辞乡土,论文乐友朋”的生活。为修复先贤祠又出卖江北老屋成之,故日愈贫困。36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知其才华,荐博学鸿词试,吴敬梓因病笃辞,未赴廷试。自此放弃秀才籍。随着阅历的增多,逐渐认清了科举制度的毒害和一些道貌岸然文人的丑恶嘴脸,联系自己的家世生平和所遭受的磨难,不断地内省自己、静观世态。39岁开始,凭藉卓越天才和叛逆精神,花了近十年时间,写成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小说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为中心,讽刺程朱理学及封建礼教,广泛揭露社会矛盾,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讽刺巨著。其晚年生活更加贫困,靠卖文典衣和亲友周济为生。冬夜无以御寒,出门步行,谓之“暖足”,夜夜如此,其风趣如此。然不依附豪门,不逢迎权贵,品德为人所重。因经常往来于南京与扬州间,小说始写于南京,润饰定稿在扬州。《儒林外史》已翻译有英、俄、德、法、日、荷、意、越等国文字。此外,其诗文词赋收入《文木山房集》中。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客死扬州,归葬南京,终年五十四岁。
吴敬梓生前,《儒林外史》仅以手抄本流传。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卧闲草堂本”是现今最早的《儒林外史》刻本。该版本世界上仅存三部,分别藏于首都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院。“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这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对吴敬梓的评价。作为安徽人的胡适,对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情有独钟,不仅对吴敬梓推崇备至,而且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有着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他不仅写出《吴敬梓传》,还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搜集整理资料,于1922年写出了“吴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吴敬梓年谱》。1959年,家乡全椒县在城南平顶山上兴建吴敬梓纪念馆,有纪念厅7间,两庑十余间,围以古式花墙,左有荷花塘,面对南屏山。陈毅、郭沫若、老舍为之题词,何香凝作《梅竹图》,程十发为吴敬梓造像。十年动乱,纪念馆被破坏,后又被水利局占用。1985年,重新在吴氏故宅遗址后山走马岗建立新馆,占地面积四千多平方米。时任安徽省省长王郁昭,书画家刘海粟、林散之题写馆名;周谷城、臧克家、李苦禅、赖少其、费新我、关山月、范曾等学界和文艺界名流作书画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