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8日18时18分,我亲爱的夫君王虎和我们永别了,我们家“可爱滴党小组”失去了最爱的成员。
2015年9月1日,女儿王无非从美国留学归来,进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大成DENTONS上班,冥冥之中,上帝似乎觉得王虎的使命完成了,要召他回去了。10月27日即于东方医院查出罹患肺癌。
感谢沈晓明、翁祖亮等领导和上报集团领导的关心和慰问。患病以来,有太多的同事朋友来家中探望,还有昔日的同窗好友专程从北京、从合肥来到浦东周浦医院看望。王虎病危期间,李道群、尹家来、邢印祥、郭久葳、邓的荣、周可夫24小时轮流值班守护他。他深感惭愧,说自己做不到。妻子日夜陪护他,他说的最多的是“老婆对不起”。他不知道,他高尚的品格、智慧的头脑、上进的精神、不屈的意志,永远是朋友们的楷模,他是朋友们心中永远的良师益友,是妻子心中永远的偶像级的校园诗人,是女儿心中永远的智慧明达的慈爱的爸比。
1962年8月25日,王虎生于安徽全椒一个名叫“东王”的乡村,父母是东王小学的公办教师。因为意外,不足月而降生在家中,接生的是他母亲的一名学生名叫刘德珍,卫校助产士专业刚毕业,那晚东王村放电影,父亲去了县城晚上不回来,母亲便留这姑娘在家住一晚,没想到,救了母子二人。,在东王集,在东王村,在东王乡,小王虎跟随父母在乡间小学辗转,度过了他孤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没有玩伴,又不用像别的农家孩子那样割草赶鸭放鹅,每一个黄昏和漫长的寒暑假,他孤独地在街头闲逛,熟悉小街上的每一家店铺,至今记得店铺里的每一个师傅和伙计,五十年后,他躺在周浦医院的病床上,向我描述那段久远的岁月,我诧异他记忆如此清晰。
1977年3月,距离恢复高考只差6个月的时间,只上了一个月高中的王虎绝望地从父亲手中接过休学通知书。当时姐姐下放农村,父亲无力给她办招工进城,担心王虎高中毕业再度下放,于是逼迫他停学招工。从此王虎一脚踏进社会,那年他只有15岁,先在全椒县小集粮站当合同工,次年转正式工,进了全椒县运输公司,其间做过搬运工、汽车修理工,拉过板车,运过黄沙,扛过稻谷,修过卡车。而他当年的初中同学,成绩远不如他,却上了高中,陆续考进了大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个同学来看他,发现他文科知识非常丰富,便鼓励他考大学。
1982年9月,持有初中毕业文凭的汽修工王虎通过全椒中学一年复读,考进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里他博览群书,恶补英语,1986年又以优异的专业课成绩和刚刚达线的外语过关成绩,考上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安徽大学7年,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是校园诗人,是校园诗刊的主编,是演讲比赛的获奖者,是老师的准助教。我至今记得他在安大401教室关于“创造”的精彩演讲,记得老师请他走上讲台,讲他的新诗创作《花花绿绿的七月》,讲他写的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的文学评论文章,他还用上了坐标和抛物线。30多年以后,在病房里,90后小伙尹润之来看望王虎伯伯,说可以用科学解释文学,王虎笑着说,上世纪80年代就尝试过了。我的眼前再度浮现安大讲台上那挥洒自如,侃侃而谈,粉笔划出抛物线的校园诗人的青春风采,岁月如歌啊!
1989年,王虎研究生毕业,入安徽《淮南日报》社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从此,30年如一日,他为新闻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先后担任《淮南日报》编委,上海《经济展望》杂志出版总监,《人才市场报》副主编,《新沪商》杂志副主编,《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兼《解放日报》驻北京记者站站长,2011年任职《浦东时报》主编,直至生命结束。
王虎衷心热爱新闻事业,在《淮南日报》社,他先后做过文教记者、经济记者、编辑,《淮南日报·星期天》和《淮南日报扩大版》副主编,《淮南日报》专刊部主任,《淮南日报》编委。在《淮南日报》社9年,他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媒体人,他的长篇大特写《一场没有赢家的储蓄大战》《财神忧思录》《金融卫士李瑞平》等在淮南引起很大反响。大特写每周一篇,大约持续一年,王虎的名字在淮南市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91年王虎成为淮南市最年轻的人大代表。其间,地税局、房产局、市政府办公室领导纷纷要他去当秘书,走从政这条路,市房产局调他去当宣教科副科长,并承诺当即分给他三室一厅住房,让他先拿钥匙后办调动手续,但他热爱新闻事业,一直坚守着,矢志不渝。
1998年,王虎来沪工作。在上海市信息中心福卡经济研究所,参与创办《经济展望》杂志,同时做行业报告,主编经济丛书,开设经济讲座,通过刻苦学习,他以惊人的领悟力,完成了媒体人兼经济学人的双栖转型。
2000年12月1日,王虎调入上海《解放日报》集团《人才市场报》工作,任总编助理、副主编,对《人才市场报》进行了全新的改版。2004年参与创办《上海改革》杂志,2005年8月,担任《新沪商》杂志副主编。
2007年7月31日,王虎告别我和女儿,只身前往《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驻北京办事处和《解放日报》北京记者站任职。接待,联络,扩大影响,写新闻报道,搜集整理信息,出“信息专报”,给集团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北京四年间,王虎成长为一个单位有担当有作为的负责人。
2011年8月28日,王虎赴任上海报业集团《浦东时报》主编。在上海报业集团和浦东区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王虎带领《浦东时报》同仁,2012年1月1日,将四开小报改成对开大报、由周二刊变周三刊,2014年1月1日,又将《浦东时报》改为日报,出周五刊。《浦东时报》从带有浓厚的内刊色彩的小报发展为一张公开出版的大报。
王虎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30年来,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新闻事业,他爱妻子爱女儿,但是他更爱工作,多年不休公休假,很少一家人出去旅游。病榻上,他检讨自己忽略了家庭,忽略了自己的身体,他说自己出身寒微,心又高,所以命就薄。童年生活决定了人生走向,决定了人生从哪里出发,童年时的孤独,少年时的苦难,求学时的艰难,似乎一切都注定了他要得到什么总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他总是在竭尽全力去做常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当他在搬运站工作以孱弱的身躯扛起百斤稻谷,当他以初中毕业的学历去赢得高考,当他以极差的英语基础拼搏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他的人生总是在不断给自己加码,他从中文专业出发去研究经济,创刊《经济展望》,走上市委组织部宏观经济学的讲台;担任解放报业集团驻京办事处主任,他本来只要做好份内工作即可, 可他又加了项“信息专报”,并把它做到极致,因此每每忙到深夜。
在《浦东时报》,他本来可以守着那张每周2期的四开小报轻轻松松地当这个主编,可他要扩版面,增内容,改大报,改日报,带领《浦东时报》走进报业正规军的方阵。为了《浦东时报》的发展,他殚精竭虑,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不仅策划报纸的整体内容,还要洋洋洒洒以他的诗人之笔书写下一篇篇卷首语,于是《浦东时报》永远留下了他荡气回肠的改版宣言:
改大报,他写下《成长》致读者,他说:“从今天起,《浦东时报》告别四开小报的历史,开始对开大报的征程,这是一种成长,我们应该记住。”他说:“《浦东时报》应该和浦东共同成长。”
改日报,他写下《选择》致读者,他说:“历史选择了浦东,《浦东时报》要配得上这份沉甸甸的选择和担当。”
出版浦东开发开放纪念特刊:
——23周年,他写下《浦东的基因密码:创新,创新》,他写到:“作为记者,我们时常碰到23年前投身浦东开发的老人,时至今日,说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依然深情款款,慷慨激昂。今天的浦东人,创新的使命感已作为基因融入生命,我们每一个人的劳作都是在为续写浦东奇迹贡献美丽的字句,每一个人的智慧凝结起来,就是浦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每一个人生命的怒放 ,必将锻造浦东新的价值和辉煌。”
——24周年,他写下《浦东改革进行时:新史诗,新传奇》,他说:“机遇从来是为奋发者准备的,面对改革再出发的历史使命,500多万浦东人民的答复是:我们准备好了,我们正在路上!”
——25周年,他写下《朝气浦东》,他写到:“沿着海子的的意境,站在浦东第25道年轮上,可以预测:面对太平洋的浦东,必将迎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春暖花开,朝气充盈的浦东人必将迎来生命的又一次怒放!浦东现在是、将来更是可以大展宏图的热土、可以诗意栖居的乐土!”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他组织《浦东时报》出特刊,并写下《共生,共荣,共舞》卷首语,那诗意挥洒的文笔,仿佛仍旧是安大校园才华横溢的翩翩诗人。
2015年10月27日他被查出罹患肺癌,但他坚持边工作边治疗,常常是化疗结束,从医院直接回报社上班。也许正是这份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使他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抗疾病整整三年,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住院期间,还多次在病房里和报社班子成员研究工作,直到去世的前一天,还在接听上报集团新闻办的工作电话。
56周岁,他永远倒下了。长期的熬夜失眠,身体严重透支。新闻工作的特殊性,从《淮南日报》做编委深夜签版,到北办期间熬夜办《信息专报》,到《浦东时报》任主编,签完最后一版付印最早也要晚上十点,“两会”期间和其他重要节点常常要到凌晨一二点钟,编辑工作才能结束。长期熬夜,严重失眠,加上香烟越抽越凶,还有,从不锻炼。终于,他倒下了,倒在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的岗位上。
病逝前一天,他在微信上给自己发了一条信息:“今天是10月27号,我在死亡的阴影下整整挣扎了三年,这应该说,我不是一个孬种了。”
2018年4月18日在上海中心119楼观光大厅,报社举行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纪念活动,他还在会上致辞。那是他最后一次公开场合的活动。上海中心,那是中国建筑的最高点,也是他生命的最高点,此后身体每况愈下,6月份还能到办公室上班,8月份就只能在周浦医院的病房里,和报社领导班子研究工作了。10月8日,新区融媒体中心启用,王虎却再也不能走进中心大楼,走进14楼那间主编办公室,这是他永远的遗憾。10月28日,他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新闻事业。
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而且只要媒体还在,他作为一个优秀的媒体人就永远活着。生命的价值仅仅在于它的长度吗?不,生命的价值应该是长度乘以宽度,他极大地拓宽了生命的宽度,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他人生的价值。
10月30日上午,上海龙华殡仪馆,上海报业集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并给予他高度评价:“七年时间里,他为浦东开发开放鼓与呼,像诗人一样讴歌浦东这片热土,像战士一样坚守浦东这个前沿。在浦东新区的大力支持下,在他的策划、主导下,《浦东时报》逆风飞扬,实现了由小报改大报、周二报变日报的华丽转身,还一举夺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浦东新闻史上的重大突破。”
很多领导,很多朋友,还有咱们安大同学从合肥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浦东时报》的同事都来给他送别,上报集团领导给了他非常高的评价……“亲爱的王虎,你都看到了,听到了对吗?”
追悼会前后,谢国平老师转达了,赵启正同志的问候:“这么熟悉的同志,56岁殊为可惜,令我生哀!……浦东新区向他致敬,他写了那么多关系浦东的好文章。”浦东开发开放的先行者对他的评价,令我深感欣慰。
追悼会上,最不忍的,是他的几个好兄弟,七尺男儿,个个哭得像个孩子。追悼大厅门前,王虎的师弟用三米多高的巨幅挽联诉说他们的同窗情兄弟义,也道出了大家心中的感念:
上联:携友情卅二载合义而来,结同窗缘,成同僚谊,是同门,是兄弟,独有千壑,椒陵不朽
下联:报家国三千里养士之泽,提半尺笔,著等身文,亦报人,亦才子,又添一个,浦江难酬
10月30日下午,女儿捧着父亲笑得好憨厚好温暖好开心的那张照片,外甥抱着舅舅的骨灰盒,小钱最后一次开车……我们送他回家,回到他出生的地方。
女儿说,下午四五点钟,车过长江三桥,她看到桔色的夕阳被云彩围着,在太阳和云彩之间,太阳右边偏下方呈现一只清晰可爱的小虎头,那云彩就像老虎长了翅膀一样。
作者:李莉,女,王虎先生妻子,媒体人。
王虎简介:王虎,男,安徽全椒人,中共党员,历任《淮南日报》编委、《经济展望》杂志出版社副总监、《人才市场报》副主编、《上海改革》杂志主编、《新沪商》杂志副主编、《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兼记者站站长,《浦东时报》主编。
赵启正简介:赵启正,男,汉族,1940年1月出生于北京,河北遵化人,1963年9月参加工作,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核工业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